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。故事发生在1944年、'湘桂大撤退'时的重庆。汪文宣在大学教育系念书的时候,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理想,反抗精神也很强。他不顾母亲的反对,和同学曾树生恋爱、同居。随后,又怀着创办'乡村化、家庭化学堂'的远大抱负走上社会。然而,国民党政府的腐败、社会的黑暗、生活的贫困,使他的理想在冷酷的现实中一一破灭。当他和家人从江南辗转到了重庆时,已经饱经沧桑,变成一个安分守已、忍辱偷安的小公务员了。为了一点微薄的薪水,他抱病工作,可挣来的钱连养家糊口都不够,更不用说求医治病了,一家人只能在贫病交困中勉强度日。可妻子曾树生却不甘于过这样的生活,想要另闯一条出路。靠着自己的姿色,她在一家银行找到一个薪水较高的工作--实际上不过是供人摆布的'花瓶',以此来补贴家用,供儿子上'贵族学堂'。汪母出身书香门第,原是昆明的'才女',为了儿子,她甘愿所自己降到'二等老妈子'的地位,替儿子操持家务。矛盾在婆媳之间出现了:母亲觉得媳妇夺走了儿子对她的爱,于是她总是挑媳妇的毛病,尤其看不惯媳妇当了'花瓶'后的生活方式,并且还以他们'没有正式结婚'来奚落儿媳。曾树生很同情丈夫,也并不甘心做'花瓶',她几次想离开银行,和丈夫一起去搞教育工作,可又舍不得抛弃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,也不愿儿子因贫困而低人一等。同时,家庭气氛的寂寞,尤其是婆母的冷言冷语使她不能忍受,她终于跟着她的上司陈主任--一个比她年轻的、有权势的人到兰州去了。虽然她离开了家,可仍然惦念着丈夫和儿子,按时给家里寄钱。抗战一胜利,曾树生马上赶回来看望丈夫和儿子,没想到,丈夫已死于贫病,儿子也随婆母回了老家。